在豆瓣、知乎等各大论坛“如何才能省钱”的主题讨论下,有不少网友分享了购买便宜食品的经验——在各大超市的打折区域、拼多多和淘宝隐秘的食品店铺、甚至专门的进口食品折扣门店寻找临期食品。
0.5元一瓶的依云水、2.8元一盒的好丽友派、45元一箱的安慕希酸奶、10元3包的意大利进口饼干……这类产品大多以折扣的名头促销,因为还没过期所有可以销售食用,而消费者又可以低价“捡漏”。
关于“临期食品”的标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规定。
原北京市工商局在2012年发布过“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等;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速食品等;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标注保质期16天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未灭菌熟食等。
临期食品之所以会巨量出现,和庞大的食品生产体系相关。
食品从制造到被人们吃掉,一般会经过品牌商(或者进口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流通环节。而临期食品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环节。
最简单直接的是零售渠道卖不出去,一旦过期,只能直接丢弃销毁。《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出售过期食品,过期食品的归宿往往是制作动物饲料,要么只能沦为垃圾堆肥或者焚烧。
根据联合国粮农署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3亿吨的食物被丢弃,约占全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一,成本高达2.5万亿。
另一部分临期食品来自于食品运输和批发过程中。在这些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快过期的临期、包装破损等等情况。
尽管有不少消费者会购买临期食品,但从更大范围看,消费者对于临期食品的接受程度还很难说。
一个例子是,很多线上平台、线下门店都不会显著标明“临期”二字,而是用“折扣”“优惠”“会员价”来取代。在一些普通电商平台,有商家不区分临期和正期食品,只是将临期食品打折出售,有消费者收货后不满意产生纠纷。
“国家监管部门对于临期食品的流通还没有细则,这对于临期食品处理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是否要设立临期食品公司的准入制、是否要采取审查制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界面新闻,“未来在减少食物和餐饮浪费的大环境下,需要形成国家、行业、企业、渠道端以及消费端对临期食品共同监督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