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构建专利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 “湖大模式”为专利产业化蓄势赋能 记者王晶 从最初相关专利获得20万元转让费、被评价为“高质量、低价值的技术”,到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以1亿多元作价入股,湖南大学通过构建“筛选培育—分析导航—融资谈判—落地转化”专利转化全流程服务体系,推进“电涡流阻尼新技术”落地转化,道出该校专利产业化成效大幅提升的“秘诀”。目前相关技术已落地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冬奥会国家体育馆速滑馆等大跨结构减振工程。该技术的研发应用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振动与冲击防治是土木、机械等多个工程领域结构安全的共性关键技术,其技术核心是高质量阻尼减振器。为此,湖南大学陈政清院士团队开始对阻尼器技术的攻关,围绕阻尼减振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原始创新。2010年,“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研发成功,突破了桥梁工程领域近40年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油阻尼器通过固-液摩擦耗能的方式,在土木、机械等领域形成了新应用。 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2016年,研发团队将“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相关专利向企业进行转让,但仅获得20万元转让费。在企业的推广下,电涡流阻尼器被应用到上海中心大厦、深圳世界之窗等项目中,但专利授权费也并不理想。 伴随着2018年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的成立,该项技术的转化运用迎来了新契机。2019年起,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组织专人与陈政清院士团队共同探讨阻尼系列技术的应用及转化前景,并通过全面梳理相关技术的存量专利,筛选出关键核心专利进行分析与导航,最终形成《“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同时,该中心多次组织专人陪同陈政清院士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进一步细化应用场景、积极争取优质资源配置;通过举办“湖南大学专利转化系列活动·院士专场——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产业化研讨会”,初步明确了产业方、投资方合作对象,进一步扩充了相关技术应用场景。 “通过几十次磋商谈判,到2021年10月,湖南省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有限公司以现金出资1000万元,湖南大学以‘电涡流阻尼新技术’职务科技成果作价1.0005亿元,三方同步向湖南省潇振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潇振科技公司)增资。”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飞龙介绍,目前,潇振科技公司是全球掌握磁阻尼全套技术的高科技企业之一。 “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保障了厦门绿道等高密度人群通行的人行桥的安全与舒适性;大吨位电涡流阻尼器在江阴大桥等桥梁的使用年限超过原美国油阻尼器使用寿命,可全面替代进口……在潇振科技公司的推广下,目前,该项成果广泛应用于120多项工程,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技术的转化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状态,为多领域提供了减振缓冲耗能成套新技术和系列新装备,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022年公司新增合同额3300万余元,实现营收1200万元;2023年新增合同额近7000万元,实现营收2100万元。”潇振科技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专利转化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市场需求对接、专利布局和战略规划及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等措施,可以推动专利技术的有效转化和高效运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李飞龙表示,下一步,湖南大学将持续营造良好专利转化生态,引导师生在科研全过程重视科技成果的产权和转化价值,加强项目转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指导和尽职调查;强化专利质量源头管理,进一步完善以技术成熟度、市场应用前景等为主要维度的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提升专利转化运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专利高效高质转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大型国企、省内外上市后备企业,谋划科技合作和研发支撑,逐步形成紧密、长效的合作转化机制。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