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4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如今,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一家小有名气的正规食品生产企业。
4月2日,在河南省邓州市福思源食品有限公司,谈及公司的发展,总经理景立明感慨地说:“没有市场监管局的一路帮扶,就没有我们企业发展的今天。”
据景立明介绍,当初的食品小作坊由他和妻子二人经营,产品品种单一,只有一个芝麻饼,销售区域也仅在邓州市的周边县市,年收益甚微。2019年年初,邓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吉艳带领食品安监人员上门服务时,景立明在言谈中道出了他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想法,但他担心自己没有技术、不懂管理,不知从何着手。
企业所盼,力成其愿。李吉艳当即建议,让景立明到福州、温州和漯河等地的知名食品企业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随后李吉艳又专门多次带领食品生产监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等科室的专业人员登门服务,送来食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帮助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指导企业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他们还就车间布局、设备定制、检验检测室设立等提出具体建议,对检验人员和车间员工开培训“小灶”。
2020年7月,邓州市福思源食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一座占地面积达485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式投产,车间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3个,生产线由1条增加到6条,产品由1个品种增加到6个,销售区域扩大到云南、贵州、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去年4月,市场监管部门又帮助该公司获得了由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景立明开心地说,目前公司产品性能稳定,市场正在逐步扩展。尽管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销量有所下降,但公司的网络销售非常火爆。
“在邓州市,像福思源公司这样由小作坊升级为正规生产企业的,近两年来就有十多家。”邓州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孔合理告诉记者,邓州是全国农业大县,现有食品生产企业97家,小作坊280余家。以往,监管部门只注重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对企业存在的生产工艺落后、产能低下等不涉及监管要求的内容没有过多的关注,因而食品企业发展缓慢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近年来,随着机构的合并、职能的增加,该局根据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方针,以及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万人助万企”的要求,转变作风,提出了寓服务于监管之中的“大服务”理念,号召全局工作人员实行“温情执法”和“有温度地监管”,把帮扶企业做大做强作为监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邓州市市场监管局首先通过下辖的各乡镇办市场监管所,对本辖区食品企业基本状况进行排查,进行统计汇总,然后实施分类指导,制定相关措施,开展精准帮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模式。近两年来,该局先后组织小麦面粉、小磨油、黄酒等行业进行专项培训十多次;还邀请行业专家深入30余家企业进行现场指导,把有基础条件、有发展潜力的小作坊,通过开展能力提升,促其转型升级为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生产企业,并指导其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食品品牌。
对于规模以上的老牌企业,该局通过指导、帮扶,促其全链条、多品种、高标准发展。邓州市永盛油脂有限公司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在主要原料上存在“吃不饱”等问题。邓州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在入企调研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协调邓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在附近的丹江库区为企业划拨1400多公顷的油料植物种植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了该公司原料的需求和品质。同时,通过技术帮扶,提升企业现代化工艺水平和储藏分装能力。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当地一家日产500吨花生油、菜籽油,日加工50吨香麻油,具有2万吨原料和成品油贮存能力的龙头企业。
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邓州市福思源食品有限公司、邓州市荣冠酒业公司、邓州市黄志牧业公司等多家食品生产企业,均依托“农业大市”优势,建立了无毒、无公害有机产品的“第一车间”,不仅从源头上把控了食品原料的品质,还扩大了就业面,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链条,为邓州市农副产品深加工行业开辟了新路子。